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科技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9839/202201-00006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宣城市科学技术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宣城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1-21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9839/202201-00006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宣城市科学技术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宣城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1-21
宣城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2-01-21 11:41 来源:宣城市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在省科技厅的具体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宣城市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顺利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成效

1.承担的202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市研发经费支出32.97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05%。

2)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

1-11月,全市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77.36亿元,全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41.76亿元。

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截至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1%,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5%。

4)高新技术企业数

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纳统企业905家,比上年底净增127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54.3%,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备案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74家;2021年共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3家,创历史新高。

5)推动宁国、绩溪等地设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联动发展区块

宁国市政府与浙江海邦创智投资集团签订跨省同城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在杭州设立“杭州人才工作站”,探索建立“人才飞地”。

6)落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积极融入科技与制度双轮驱动、产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

出台《宣城市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责任清单)》,协同组织参加第三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其中我市成交6项科技成果,成交金额320万元;协同组建G60光伏产业联盟,组织推荐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参加,其中华晟新能源当选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子基金建设。

7)强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确保通过省级验收。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对照省级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收集汇总指标数据,整理验收会材料,积极对接省科技厅,适时召开省级创新型城市验收会。深化大院大所合作,推进跨区域技术联合攻关,拓维检测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攻关项目获省长三角科技合作项目支持,争取资金80万元;宣城(上海)科创中心正加快建设。

    8)加快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项目遴选机制,引进一批高水平团队和项目

    多次赴上海现场办公,加快推进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科创中心大楼装修设计方案(展厅除外)及施工图已完成,展厅装修设计方案现在修改完善中;科创中心政策、公司组建方案、第三方运营公司比选方案、LOGO设计方案正在修订完善;共计收到中鼎、开盛2家企业入驻科创中心申请报告。

9)加快宣城绿色检测实验室和材料成型实验室等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以上

新建省级创新平台23个,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35个。

10)积极发挥合肥工业大学综合性科教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

今年以来,市级层面与中科大签约,与合工大深化合作;50多家知名院所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302项。

11)推行“揭榜挂帅”和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等制度,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积极组织实施科技飞达电气“薄膜电容器小型化关键技术”入选省首批“揭榜挂帅”专项(全省仅9项)。

(二)主要举措

1.大力培育建强创新主体

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今年以来,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3家,创历史新高;备案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34家,居全省第6位;协调落实上年度高企所得税减免4.66亿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18.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7%、11.1%;宣城雍基进入省科技重大专项定向委托类项目现场答辩。

2.着力强化创新平台建设

积极参与全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在建设科技攻坚力量体系中实现更大作为。今年以来,组织宁国耐磨产业基地、广德PCB产业基地申报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组织光伏研究院申报省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广德创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3.双创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拥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累计入驻企业165家,累计毕业企业21家,孵化面积15.74万平米。全市培育建成了9家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累计入驻企业168家,总面积达3.82万平米。

    4.持续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

2021年新招引落户3家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宣创新创业,其中宣州区1家、宁国市1家、旌德县1家,涉及智能装备制造2家、生物医药1家。引进高端科技人才10余人,推荐《配置冷却控制系统的模具产业化项目》申请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扶持。截至目前,全市共招引落户高层次人才团队73个,其中29个团队入选省级扶持团队(居全省第3位);引进创业资金14.32亿元,47个团队项目正式运营生产,28个团队创业企业发展成为高企(省高企培育企业),引进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250余人。

5.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

与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联合主办校地校企合作对接和重点企业人才引进洽谈会,我市共有66家重点企业参加,提供各类人才需求岗位1430余个,44家企业提出技术需求45个,共有28所高校代表受邀莅临活动现场,有12所高校提供科技创新成果777个。

6.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

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和“一地六县”合作区共建,印发《宣城市G60科创走廊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深化科技领域开放创新。加快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支持宛陵科创城建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加速对接科创资源,实现“孵化在外、转化在宣”。参与发布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参与签署《南京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框架合作协议》,参与长三角协同攻关,实施长三角科技专项5项。支持引导县域加强与高校院所、知名企业战略合作,引导县域在长三角地区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共同参与宣城(上海)“科创飞地”建设;宁国经开区获评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

7.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

根据《宣城市2020年科技特派员绩效考核办法》,组织开展2020年度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贫困村绩效考核,进一步调动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联合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出台《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激发广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热情,促使广大科技特派员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创新意识不够。县市区创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制约全市平均水平,影响在全省争先进位。如部分县研发投入强度不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且在全省排名靠后。

2.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高企发展大多数是建立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上,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总数不少,但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高质量、高层次平台不够多。

3.科创团队招引不够。前期招引团队部分项目未达预期,政府投入顾虑较多,申报团队积极性不高。加之人才招引政策与沪苏浙相比竞争力不足,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招引难、留住难。

4.产业协同合作不够。发挥利用好G60、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长三角科创资源不够深入,加之缺乏工作专项经费支持,相关部门承办长三角相关活动主动性不够高,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够强,导致宣城参与G60等产业链合作程度不深。

2022年工作安排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牵引,为打造集聚发展的现代产业新高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二)预期目标

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25%左右;

2.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较上年增长30%以上;

3.高新技术企业数较上年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力争达600家左右;

4.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300项以上;

5.建立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以上;

6.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三)重点工作安排

1.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培育促进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上规升级,推动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成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专项行动,完善分类指导培育机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针对知识产权、研发费用等薄弱环节,“一企一策”给予帮扶,实现“引进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推荐一批”。三是培育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在优势领域、细分市场加快成长为“单打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领军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开展技术并购和集成应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建设基础研究平台。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布局建设省新型研发机构、省重点实验室,争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省实验室建设。二是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创新平台提能造峰。力争2022年,新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15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35%以上。三是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相关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参与,围绕市“2+8”十大特色产业链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分行业跨区域打造省级和争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

3.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一是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借助“长三角城市高层次科技人才交流平台”,聚焦前沿产业、未来产业,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宣创新创业。二是实施“宛陵聚才行动”。支持建设一批引才引智平台、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力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三是持续做好人才服务工作。重点推动《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落地落实,在薪酬补贴、住房补贴、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更大优惠,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宣就业创业。

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一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市“2+8”十大特色产业链发展,推行“揭榜挂帅”和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等制度,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加强与中国科大、合工大等大院大所对接,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专家服务制度和科技创新人才培训合作机制,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寻找捕捉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在宣落地转化。三是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争取省科技厅在我市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子基金。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制定专项信贷计划,为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融资服务。抢抓G60科创走廊科创板上市绿色通道机遇,支持科技型企业登录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推动金融资本要素对接创新成果转化全过程、企业生命全周期、产业形成全链条。

5.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一是加快建设长三角创新共同体。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G60科创走廊合作共建和“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机遇,加快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项目遴选机制,确保2022年正式开园运营。依托宛陵科创城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作用,举办G60杯中国(宣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活动。二是深入开展创新型城市创建。强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实现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着力探索具有宣城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开展市厅会商,争取省科技厅向我市布局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三是加强县域科技创新。开展县域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推进广德建设省级创新型县市,指导支持宁国完成首批国家级县市验收工作,持续支持宣城高新区“以升促建”国家级高新区,鼓励郎溪县争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组织实施好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支持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