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县传真

兜底线 织密网 打造民生幸福新标杆

宁国市民政事业“十三五”工作综述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1-15 15:57 信息来源:市民政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十三五”期间,宁国市民政部门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倾心竭力保民生,凝心聚力战贫困、同心协力促发展,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完善社会救助新机制。“十三五”期间,该局通过统筹城乡低保、提升救助水平、创新体制机制等举措,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力织密民生保障“托底网”。一是救助水平稳步提升。在城乡低保全面统筹并轨的基础上,建立自然增长机制,逐年提升救助标准。城乡低保标准从2016年每人每月450元提升至2020年每人每月640元,增幅达42.2%。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从2016年每人每月600元和400元提升至2020年每人每月1140元和850元,增幅分别达90%和112%。二是社会救助改革深入推进。按照“依法合规、权责统一、提高效率、方便群众”的要求,积极探索实施社会救助审批权限委托下放制度,简化优化救助流程,深入推进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服务管理转型升级。三是核对机制全面建立。整合人社、税务、工商、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数据,建立了居民家庭经济情况核对信息系统。全面开展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保障各类社会救助对象准确、高效、公正认定。“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9亿余元。

增添养老服务新活力。“十三五”期间累计发行福利彩票4.70亿元,筹集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4809.5万元用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残疾人保障体系和老年人福利制度全面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截止“十三五”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35家,养老床位3842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4张。建成70家社区(村)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了“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和“城乡三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100% 全覆盖”目标。养老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发布27项安徽省民政地方标准,其中养老机构精神慰藉服务规范作为全国行业标准立项。市社会福利院改革改制工作和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等持续推进,投资5千余万元的世行贷款项目“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提升工程”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提升公共服务新水平。婚姻登记管理规范,登记合格率100%。市婚姻登记处被民政部授予首批“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称号,被省妇联授予安徽省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殡葬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按照“五年三步走”的总体工作思路,全市深入开展了乱埋乱葬专项整治,加强新增骨灰集中安葬引导和重点区域旧坟综合治理,实现了全市遗体火化率、村级公墓覆盖率、惠民殡葬覆盖率三个100%目标,新增骨灰集中安葬率逐年提升,2020年底已超过90%。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加大殡葬基础设施投入,全市102个行政村共建成村级公益性公墓126处,实现了村级公墓的全覆盖。投资1050万,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一期30亩及骨灰堂项目,预计2021年初投入使用,城市殡葬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积极推动救助管理站向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转型升级,开通“12355”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并整合并入“12345”市长热线服务平台,提供未成年人问题倾听、心理咨询转介、法律咨询转介、困境儿童“工单”派发服务,探索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新模式。地名管理更加规范。积极开展了地名设标工作,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大力开展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编制出版了《宁国市行政区划图》、《宁国市地名文化集锦》和《宁国市标准地名录》等地名图志。强化社会组织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全市累计登记各类社会组织355家,通过不断健全规章政策、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等措施,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明确、政策完善的社会组织发展新格局。

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服务内容逐渐丰富。全市102个村、18个社区全部建成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32平方米。增设各类便民服务设施,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服务蓬勃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持证社工达一百余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逐步普及,智慧社区试点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公共服务便捷性和群众办事满意度不断提升。围绕“五维共治”和“六级组织体系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新思路,深入推进省级“三治融合”乡村治理和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开展“幸福邻里”三社联动工作试点,推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协作模式,通过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创投大赛、成立社区治理学院等形式,深化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实践。社区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机制初现雏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